鴻蒙,HongmengOS或HomonOS,是華為正在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基于Linux,力圖打通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等設備,以形成一套統一的操作系統平臺。
余承東表示,如果安卓應用在操作系統上重新編譯,運行性能提升超過60%。
這套系統的意義重大,不僅是在“數字鐵幕”的大背景下為華為爭取和保留市場話語權,更重要的是為中國科技相關產業提供系統層面的安全和保障。
但與此同時,要在超過八成市場份額的安卓地盤上分一杯羹,樹立起華為的一席之地注定是一場棘手的長久戰,而扎實的底層技術和持續的生態運維能力將會是華為能否再造一個“系統帝國”的決定性因素。
1
七年潛行
一場釜底抽薪的反擊注定只能暗中潛行。
2012年的一天,任正非和部分華為技術高管在深圳一幢臨湖別墅里閉門會議數天,話題落在“減輕對于安卓的依賴”。
此時,任正非和一眾高管已經意識到,隨著智能手機對安卓系統的依賴越來越高,使用安卓系統的華為手機將可能會面臨危險。
討論后大家一致認為,應該推出華為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
“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 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任正非吐露“心聲”。
隨后,由華為三位輪值董事長之一的徐直軍等高層領導的專業操作系統團隊成立,并作為絕密項目不斷推進。
為此,華為內部創建了一個專門的區域來容納操作系統團隊,也有專門的安保人員負責相關區域的安全工作,只有研發OS系統團隊人員可以進入,并且員工一旦進入該區域,就不能使用私人手機。
“華為在自主操作系統上投入規模不小,陸陸續續投入了幾百人”,知情人士透露。
而讓“鴻蒙”系統真正浮出水面的還在于特朗普政府五月以來的各項“禁令”,平靜的華為潮水之下,“鴻蒙”提速推進。
5 月 15 日,美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美國企業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企業所生產的電信設備,這一直指華為的決定瞬間拉響了防備警鈴!
此后,各種所謂的實體清單、ARM 芯片斷供、Google 暫停部分業務、IEEE 禁止華為員工參與等動作不斷,更是時時揪緊了國人的心。
5月21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回應,華為正在研發下一代操作系統(OS),最快將于今年秋天、最晚將于明年春天面市。
緊接著,“華為鴻蒙”商標現身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網站,華為于2018年8月注冊的商標獲批,商標專用權期限為10年。
5月底,外媒曝光疑似華為鴻蒙系統的界面截圖,其稱今年3月華為在德國專利商標局(DPMA)申請了外觀專利設計并于5月14日公布,同一天華為申請了“ARK OS(華為方舟系統)”。
該專利包括顯示菜單、應用程序、應用商店,整體的設計布局和形狀看起來與華為EMUI系統非常相似,只是一些UI元素發生了很小的變化。
除了用戶界面,屏幕截圖還提到了“安卓綠色聯盟”,這是一個包括華為、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網易在內的開放非盈利組織,旨在共同提升中國安卓應用體驗。但該消息目前沒有獲得任何官方確認。
據最新消息統計,華為已至少在9個國家申請了“鴻蒙(Hongmeng)”操作系統的商標,包括中國、柬埔寨、加拿大、韓國、和新西蘭等國。
昨日,再下秘魯一城,消息顯示,秘魯反壟斷機構Indecopi在5月27日已經收到了華為注冊“Hongmeng”操作系統商標申請。
積極申請鴻蒙商標之外,華為還力邀安卓應用開發者加入華為開發者社區,將應用發布在華為應用商店中,目前這一社區由56萬開發者構成。
福布斯6月初消息,鴻蒙操作系統或將搭載華為今年第三季度推出的Mate 3正式問世。
昨天,向來精準掌握電子行業動態的分析師郭明錤爆料,鴻蒙系統手機將在今年10月出貨。
他還預測,假設美國對華為出口管制維持現況不變,華為手機2019年出貨量可能達到2.15–2.25億部。
2
注定路不好走
在智能手機非常成熟的當下,安卓與iOS生態早已枝繁葉茂。
2007年前后,在Linux內核的基礎上,谷歌推出了安卓系統,蘋果推出了iOS系統,一個走開源開放路線,一個走封閉自有路線,朝向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在競爭中發展壯大。
經過近12年的生態建設,兩大陣營號令天下的局面已然形成。
據市場咨詢公司Gartner數據顯示,2017年安卓系統占全球市場份額85.9%,iOS系統占據14%,兩者市場份額之和近乎壟斷。
華為此時進入似乎難度更大,鴻蒙系統能否取得成功仍然個未知數。即使是微軟、三星強勢入場,曾經掀起浪花,但已成為先烈。
不愿受制谷歌,2011年,三星擬開源bada系統
2009年,三星手機在操作系統平臺上遭遇谷歌和蘋果的激烈競爭,急需尋求突破。三星曾高調推出bada系統(海洋系統),后整合進Tizen系統,試圖與安卓、iOS三分天下,但一直沒有其他廠商愿意使用,三星自己打法也不堅決,安卓與自家系統兩邊用。
到今天,bada幾乎銷聲匿跡,三星全線手機產品都使用安卓系統。
不甘心的還有PC時代的“霸主”微軟,曾一手打造了全球普及度最高的Windows操作系統。在智能手機市場初期,它也想分一杯羹,野心勃勃地推出了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并借助雄厚的財力強推。
當時諾基亞、HTC、三星、LG等都曾推出基于WP系統的手機,儼然要成為第三大手機操作系統。然而好景不長,到2017年底WP系統僅占全球市場份額0.1%,隨后被微軟拋棄。
一位資深智能硬件負責人向機器之心表示,安卓系統能做起來,除了開源、免費外,當時Java程序員居多,谷歌在框架上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安卓框架中應用層和底層驅動層耦合起來,讓Java程序可以直接在上面獨立開發,這樣方便Java應用快速應用,生態得到快速擴充。
而反觀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除了微軟一直固守PC業務,企圖用一個Windows征服全球外;Windows Phone沒有海量優秀的應用做支撐,忽視兼容性和生態建設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智能手機早期,三星微軟等巨頭都已失敗,可見自研操作系統是一件成功概率極低的事情。
3
再造一個“帝國”
一套操作系統能否成功主要有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技術能力,主要包括Linux系統裁剪后的穩定性,驅動層的兼容性與性能,以及射頻通訊系統的整合能力等。
另一個就是生態能力,如何搭建一個豐富的應用生態系統。尤其是后者,往往決定成敗。
從技術能力來看,華為在操作系統上的投入顯然不小。
前文提到,華為在自主操作系統上陸續投入了幾百人,尤其是2017年,還引入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海波。
這位80后教授擔任華為OS首席科學家、操作系統內核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操作系統與并行分布式系統。除了履歷金光閃閃外,其所在團隊近五年在操作系統領域頂級會議(SOSP)上發表論文排名全球第四。
有消息稱,華為操作系統是位于杭州的歐拉實驗室研發的,但現在這一操作系統據傳已轉入消費者業務體系。
上述資深硬件負責人也向機器之心表示,華為在操作系統上應該早有積淀,因為華為海思很早就開始做移動芯片,在芯片開發的測試階段,往往用自己的單系統進行驗證,首先是驗證芯片的功能,然后反過來驗證芯片對操作系統的兼容性,因此往往手機廠商都會有一套自己相對獨立的系統。
但他認為即將推出的鴻蒙系統應該仍是基于Linux系統打造,之所以說它能兼容安卓應用,是因為本質上它們(鴻蒙和安卓)都是基于Linux內核演化而來。
此外,華為海思本身具有射頻芯片,以及完善的射頻通信協議棧,這也是華為構建自身操作系統的優勢所在。
由此來看,華為做操作系統在技術實現上并不難。
任正非在今年5月接受彭博社采訪時也說過,“操作系統在技術上不難,難的是生態。我們是不是能做好一些簡單的操作系統?現在我們還不能肯定說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會努力。”
顯然蘋果與谷歌長達十幾年建立起的iOS與安卓兩大陣營,會是華為構建操作系統的巨大挑戰。
在生態建設方面,今年4月華為推出一款被稱為“安卓性能革命”的方舟編譯器,它是為華為EMUI9.1操作系統打造的一個編譯工具。據華為稱使用方舟編譯器后,系統流暢速度可提升24%,系統響應速度可提升44%,并且第三方應用操作流暢度可提升60%。
其原因是:現有安卓系統中有一道繞不過去的坎,被稱為虛擬機(Virtual Machine),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主要作用是把Java語言轉換成機器能夠讀懂的語言,從而讓應用程序方便的跑在安卓系統上。虛擬機原本有利于Java應用程序的開發和安卓生態建設,但語言轉換往往會造成應用卡頓和占用磁盤空間,影響用戶體驗。
方舟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就是繞過虛擬機,可以直接將Java語言轉換成機器碼。也就是說通過該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上架應用商店前就已轉化為機器碼,因此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從而減少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余承東之所以說安卓應用在鴻蒙系統上重新編譯,運行性能可提升60%,可見這一編譯工具起了重要作用。
良好的編譯工具是打造生態的基礎,華為近期正在向全球安卓應用開發者拋出橄欖枝,邀請免費加入華為由56萬開發者組成的社區。
在郵件中,華為談到自身操作系統的優勢在于,近兩年智能手機出貨近3.5億部,華為應用商店的月活躍用戶可達2.7億人。目前華為智能手機銷量僅次于三星,位列全球第二,有廣泛的用戶基礎。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機器之心,谷歌的暫停合作,意味著華為無法使用谷歌的產品,主要是未開源的安卓版本、Google Play框架、YouTube等服務,對于對谷歌服務較為依賴的歐、亞用戶來說,這將對華為海外業務造成沖擊,需要通過鴻蒙系統向海外用戶提供服務。
相較而言,華為國內業務受影響很小,因為華為EMUI系統是基于安卓開源版本打造,應用生態早已本土化,并不涉及谷歌太多應用。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統計,2018年華為手機出貨量為2.06億臺,其中在中國大陸的出貨量為1.05億臺,海外銷售占比接近一半。
因此,海外市場將是鴻蒙系統真正落地的關鍵,應用生態的構建更是迫在眉睫。可以看出,華為并非另起爐灶重新打造系統生態,為了盡可能快的獲得應用,它采取兼容安卓的方式,使原有安卓應用可以直接跑在操作系統上。
據了解,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華為內部造一個配合鴻蒙系統使用的APP生態,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
當談及鴻蒙系統能否在生態構建上取得成功時,業內人士向機器之心表示這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鴻蒙系統活下來問題不大,尤其是國內市場,但想要在美國的禁令下,在國際市場取得成功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生態的培育需要時間,且不說安卓與iOS兩大陣營已經非常成熟。”
此外,他還稱注冊商標往往要9個月,這意味著華為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無法在國際上使用鴻蒙商標。
郭明錤預測,搭配鴻蒙系統的華為手機將在今年10月出貨。不過他認為,預期鴻蒙手機初期無法滿足非中國市場中高端用戶的應用程序生態需求,故會定位低端市場為主。在區域出貨方面,鴻蒙手機初期出貨主要集中在中歐、東歐與新興市場。
華為西歐業務副總裁 Tim Watkins 最近也曾表示,華為的操作系統已在中國部分地區測試,預計很快能推出。
目前,網傳360、騰訊、小米、OPPO、vivo等中國企業紛紛加入鴻蒙系統的實測,但這一消息被小米公司產品總監否認。并且網傳數據稱,鴻蒙系統測試機數量已達數百萬臺。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華為有這么大的用戶體量,三四百萬臺的灰度測試(軟件更新、改版往往會先在小范圍測試)并不奇怪。